
1999年,中央决定颁发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,授予那些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。当这枚奖章被交到钱学森手中的时候,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79岁的他,眼中满是激动与感慨蚂蚁策略,步履蹒跚地走上领奖台,深情地接受了这个属于他和同仁们的荣誉。
颁奖仪式结束后,钱学森面对着旁边的学生,动情地说:“我能有今天的成就,感谢的有17个人,其中除了我的老师,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母亲。”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,才让中国有了钱学森这个“导弹之父”。
1936年夏天,钱学森正坐在从美国回中国的飞机上,心中满是焦虑与急切。他希望能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家中,看到她最后一面。前一天,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:“学森,务必回家,母亲病情恶化,希望能见你最后一面。” 他急忙买了机票,飞回家中,可惜,当他赶到家时,母亲已经去世。
展开剩余83%父亲告诉他:“你母亲一直惦记着你,她临终时最后说的那句话是:‘天晴了,我的儿子该回家了’。” 听到这番话,钱学森忍不住抱头痛哭,眼中泪光闪烁,仿佛回想起母亲一生的点滴。
章兰娟,钱学森的母亲,生于1888年,出身商贾之家,家境优越。她天资聪慧,自幼便能帮家里打理账本,数学与记忆力十分过人。结婚后,她全力承担起了儿子的教育工作,而钱学森也遗传了母亲的聪明才智。三岁时,他就能背诵唐诗宋词,并展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。
章兰娟不仅在学业上培养儿子,还在品德上给予深刻的影响。她常常给钱学森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,尤其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蚂蚁策略,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扎根在钱学森的心中。在日常生活中,她也通过身教影响钱学森的性格。每当遇到乞讨的贫困百姓,章兰娟总会慷慨解囊,帮助他们度过难关,甚至请他们进家里喝杯姜汤。这些无私的举动,为钱学森注入了对人民深深的关怀。
章兰娟还特别喜爱莲花,在家中养了一大缸莲花,并且常对儿子说:“你是踏莲而降的孩子,天资聪慧。” 钱学森听后,常常为母亲背诵《爱莲说》,并将其中的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作为母亲的写照。
1936年,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,决定赴美深造,学习更多的知识,未来能够为祖国效力。章兰娟不仅支持儿子的决定,还特意为他准备了四书五经,希望他在国外也能不忘家乡,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。
然而,不久后,钱学森便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。临别时,母子最后一次相见,没想到这竟是永别。母亲去世后,钱学森悲痛欲绝,甚至一度在美国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。此时,一位老乞丐走到他身边,问他为何如此悲伤。当钱学森告诉他母亲去世的消息时,老乞丐对他说:“你母亲一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,她教养出你这样善良的孩子。你如果一直沉浸在悲伤中,她在天之灵也会难过的。” 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,让钱学森突然意识到,自己不能让母亲的期望落空。于是,他决定振作起来,继续努力学习,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。
在美国,钱学森不断努力,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,甚至拜入了航空专家冯·卡门门下,成为其最得意的弟子。与冯·卡门共同创立的“卡门一一钱学森公式”在国际空气力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但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,1949年,他的儿子出生时,他决定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然而,回国之路并不平坦。美国政府不允许他离开,并且对他进行了软禁。甚至有高层官员表示:“宁愿枪毙钱学森,也不允许他回到红色中国。” 面对这些重重阻碍,钱学森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,坚持要回国。最终,1955年,在周总理的干预下,经过艰苦的谈判,钱学森得以回到祖国。
回国后,钱学森立刻投入到国防建设工作中,积极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。他坚信:“外国人能做的,我们也能做!” 在他的带领下,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,第一枚导弹,第一颗人造卫星,“东方红一号”成功发射,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突破。
随着事业的成功,钱学森始终保持谦逊与勤勉,他用母亲教给他的“身教”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。在一次饭桌上,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注意到,父亲每次吃饭都极为端庄,不拖沓,且总是穿戴整齐。钱学森告诉儿子:“你奶奶在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教育我,‘身教’比‘言传’更重要。”
章兰娟的教育深深影响了钱学森的一生,她不仅培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家,更塑造了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家国情怀的人。她的智慧、她的高尚情操,一直在钱学森的前进道路上指引着他。
章兰娟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母亲,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培养了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的儿子,也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。她的故事,是母爱与家国情怀最动人的诠释,也是我们应当传承的宝贵财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